
讓閱讀充盈美好時光— —優秀讀書心得展示(三)
☆
一路書香,一生陽光
☆
在浩瀚的宇宙徜徉,在和諧的天空飛翔,在交流中成長,緊跟創新與發展的腳步,我們一起走進這神奇的書的國度,讓閱讀充盈你我美好時光。
01.
讀《拖延心理學》有感
煤礦公司 李業輝
讀該書首先能夠想到的是“拖延症”和“執行力”兩者的聯係,拖延往往以懶惰的標簽貼在人身上,是與執行力背道而馳的。通過研讀本書,結合生活工作中的所見所想,談我個人對拖延的看法:
首先,認清拖延心理。拖延是做事拖拉或懶得去做,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拖延的基礎,實際上是對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說完成任務是走過一塊一人寬、十米長的厚木板,那麽當它放在地麵上時,幾乎人人都可以輕鬆地走過。但對結果的高期望則像是將這塊木板架到了兩座高樓間十層樓高的地方,於是我們會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邁上一步。而工作期限則是身後的一團火,當它離我們足夠近時,害怕被燒著的恐懼感戰勝了對掉下去的恐懼感,於是我們一下子衝了過去,在期限前趕完了任務,盡管質量很難說。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種過後突然一下放鬆的感覺,而且拖延的結果有時反而挺好。這種時候,會在心裏表揚自己很有"效率"。同時,長期這樣下來,盡管不願承認,但潛意識裏確實覺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時間成績卻平平,會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於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強化了拖延心理的形成。另外,常與拖延聯係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某些拖延行為並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
其次,拖延的原因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太難、太耗時間、沒有相關的知識技能、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做不好。
在生活中拖延心理普遍存在,如果可以很好的解決,則可以將工作生活的效率提高幾倍,加快社會的進步速度。
結合工作性質,有幾點想法:
一、鼓勵員工保證工作質量基礎上自主加快速度。
首先、要明確工作的主要責任人,讓領受工作的人知道誰應該對該工作起主導作用,並負責任。
第二、給予責任人相對應的權利,就是所謂權責對等。某項工作可能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必須注意該項工作的責任人有沒有權利去行使主導作用,避免將責任人變成背鍋人,最後導致工作推不動,獎罰製度不能使人心服口服。
第三、製定完成工作的獎懲規定。
二、減少員工抱怨心理的產生。比如收入和勞動強度的攀比心理。
均衡安排工作,安排工作掌握工作勞動強度的差異,避免將大部分工作安排在一人身上,不能形成所謂的“能者多勞”現象。
很多人每年對來年都有宏偉大誌,每年的1月1日,是一個重要的重啟日,從那天開始,我們一定整個人煥然一新,執行力爆棚,新的一年必定成就一個全新的自己。但是且慢,先回過頭去看看去年的計劃,完成了多少呢?當年底的雄心壯誌,那些以為自己一定能夠變成現實的種種規劃,九成九都是紙上談兵。再往前回溯,其實每一年都如此。2018年又已經過去一半,今年的計劃執行情況不容樂觀。僅僅一個礦井關閉退出手續的辦理,已經是可以說“焦頭爛額”,很多意料不到的問題層出不窮,感覺像是救火。年初的山石項目、與國土部門的各種合作暢想,都成了頭頂的目標,永遠跟著自己向前跑,就是不能拉緊距離。回首2018過去的這半年,有得有失,得的是學到了很多沒有接觸過的事、認識了很多跨行業的人;失去的是時間、生活,特別是工作中的各項計劃,很多沒有按意想中的順利落實到位,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拖延的思想作怪。
往後的日子裏我一定堅持工作原則,利用好的工作方法,做好工作計劃,充分考慮前方的問題,製定解決方案,避免拖延,推動手中各項工作的順利落底實施。
0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讀《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感
煤礦公司 辛偉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利,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識別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能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利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是剛強的。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誌的。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死而精神尚存的人是真正的長壽。
本章論述了個人品行的修養與自我建立,主張人們要重視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使用辯證法將對立統一的關係闡述的耐人尋味。魚兒如果離開了水,向往海灘上的風景,可最終擱淺在沙灘上,永遠回不去。人如果邯鄲學步,也會迷失自我,也很難找回自己歸路。人總在改變,我們總想遇見未來的自己,要想自己未來有美好的前景,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天地,然而我們往往忽視現在自己,自己的方向。
智,是對世界的判斷,名,是對心靈的感應與澄澈。“知人者”,知在外;“自知者”,明於心。智,是對表麵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麵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對於生命本源的接納,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麵性。隻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自知者”,憑借的是堅強的意誌。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生命靈性的人。
古老的阿波羅神廟門柱上有一句古老的銘文“認識你自己”。我是誰?在千年中被人類叩問,引領人類思索,在人性蛻變中認識自己。人類的發展就是認識自己的曆史。認清自我,找準方向,才踏上一條坦途。白駒過隙,浮躁的時代,能認清自我走向成熟,會讓生命多很多的溫暖。我們總在改變,我們總想遇見未來的自己,不如遇見當下真實的自己。認識自我,是對真我的挖掘。它會讓我們內心逐步分享自我清晰形象,認識和確立自己的目標與價值。有利於發現和發揮自己的潛能,使自己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在這個世界上,應當快樂地接受自己,欣賞自己。最了解的人是自己,要認識自己就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反省自己能否很好地承擔自己的責任,會對了解一個人有一定的幫助。在自我觀察和內省中認識自己,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自知者明,覺悟就是看見自己的心。了解自己是有難度,人很難克製自己的情緒製約了人的認識。能看見自己心的人是非常少的,故有較高覺悟的人也是不多的,受很大因素困擾,隻會去攀比,不會靜心下來審視自己,讓自己內心世界澄澈。來自情緒的作用,會牽引你遠離自己的內心和目標。隻有智慧的人才能克服畏難情緒,冷靜地評估自己。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
“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能積極麵對人生,能靜心去覺悟自己的人,人生必然是歡快、幸福的。麵對變化的世界、激烈的競爭,我們隻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把握未來,是我們走向成功的關鍵。我們才能真正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價值。人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己的認識,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好和更完美。
03.
再讀《致加西亞的信》
礦業公司 何明亮
記得是在2004年,還在興隆煤礦期間,礦領導為了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幹部職工敬業愛崗,自覺開展好分內工作,給我們大家發了一本《沒有任何借口》的書,要求大家學習,書中有《致加西亞的信》這些內容,所以第一次學習這本書。在今後的工作中,隻要誰的執行力、落實工作不到位,領導們就拿出書中送信的事來教育大家,以期達到提高大家執行力、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的目的。在書中、在領導教育中,確實也學到一些知識和用別人的行動力來衡量自己,不斷鞭策自己修正工作、生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5月份,項目部又給大家買了《致加西亞的信》,要求大家學習。於是,再次學習這本書,談談學習的一些想法,與大家共勉,不妥之處敬請諒解。
《致加西亞的信》講的是美國跟西班牙在古巴的爭奪戰,美國總統麥金萊需要了解、掌握古巴的戰況,需要一個將信送到古巴指揮作戰的加西亞將軍的人,然後到達古巴後,與加西亞將軍見麵就算任務完成,剩下的事加西亞將軍自然就知道怎麽去做了。於是情報局局長向總統推薦了安德魯·羅文——一個年輕的中尉。羅文接受了任務,並且在沒有提出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帶上重要文件(一旦被西班牙人搜到對戰爭、對生命將造成重大損失)立即出發,沿途得到了戰友們的幫助,曆經千辛萬苦,受到可能犧牲的幾次威脅,最終將信送到了古巴加西亞將軍手上,加西亞將軍又派人陪同羅文一塊回到美國複命,羅文因為出色地完成任務,晉升為上校,並授予了傑出軍人勳章。故事因為羅文在接受任務時沒有上級提供的任何指導和幫助,總統隻說了三個字“派他去!”,局長隻是要求立即出發,其他的由羅文自己去處理了,戰爭時期,國家、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人們同仇敵愾,作為軍人本應該為軍人的榮譽戰死沙場而不惜,更何況羅文是接受的總統親自安排的任務,而且是何等的榮耀,軍人條例中可能還有完成什麽樣的任務記幾等功等的規定,這些是他堅定信心完成任務的內在動力。
企業要求員工學習《沒有任何借口》、《致加西亞的信》等書籍,目的是想通過學習,提高員工的敬業、愛崗精神,提升幹部員工執行力。預期是幹部職工都向羅文學習,在接受任務時不提任何條件,在上級也沒有給予任何幫助的前提下,靠自己的勇氣、智慧、知識、技能、經驗等綜合實力去按時、按量、按質地完成工作任務,在一定的行為規範圈子內,想盡一切辦法完成企業或上級安排的任務。
羅文身為美國軍人應該訓練有素,有堅強的意誌力、勇氣、智慧、知識、經驗等;有軍人特有的“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鐵的紀律觀念;有軍人以完成艱巨任務為榮耀的軍人榮譽感;有得到總統親自安排任務的最高榮譽;還有在送信途中戰友們的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支持;所以,他光榮地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具有偉大意義的任務。
現實中,自動自發地按時、按量、按質地完成工作任務,談何容易!我們的哪位幹部員工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熏陶,在現實條件下要做到自動自發,積極主動去完成交給的任務,那思想境界非常高尚,更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時代楷模、企業榜樣。
我們的幹部員工跟羅文比較,差距在哪兒?隻有找到了差距才能有方向、有目標、有計劃地去采取措施縮小差距、達到榜樣的境界。
我們的幹部員工受的教育可能不如羅文,文化層次較低;我們的幹部員工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中成長的,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差別;大部分沒有經過軍事化訓練、沒有受到軍隊鐵的紀律的約束;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和平年代與戰爭年代的差距,和平年代人們的理想信念不如戰爭時期的高尚和堅定;工作的環境不一樣,我們的員工工作在大家層次都不高的環境下,追求的人生目標自然就不是很高;文化層次、專業水平、工作經驗等參差不齊,在同樣的環境下工作,職位、待遇不能完全按照每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滿意分配;還存在這樣那樣的關係戶,本事沒多大,或者職位還不低,或者待遇還不錯,工作能力差,還什麽也不想幹,嚴重影響著其他員工的上進心;還有的員工年齡大了,沒有上進心了,還在崗位上混,對年輕的員工不起好作用;在工作過程中,有的員工工作能力強些,可能安排做的事多些,但是其他方麵沒有體現,時間長了,有的不一定能堅持下來,如果放棄,就修不成正果;授予羅文任務的是總統和局長,對他堅定信心完成任務產生的作用巨大,在日常管理中,我們的幹部員工對工作的落實,正職跟副職安排的任務還是有差別的;還有的幹部員工,在某個崗位上,處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基礎沒打好,學習工作起來還有很大難度,擔子壓重了,可能壓壞了;還有現實狀態下,年輕人很多成了手機控,無心工作,懶散、拖延,哪能夠自動自發搞好工作?
上述差距的,是每個煤礦企業都存在的,但是象神東公司這種大型央企,在招聘員工時,對員工的基礎教育程度要求較高,給出的待遇也相對較高,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一些經驗。要提高員工在現實條件下的執行力,是一個係統複雜的工程,首先,要從員工入職開始抓,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年來公司效力;其次可以集中培訓、進行軍事化訓練,認可企業文化,強化軍事化鐵的紀律觀念;第三淨化企業內部工作環境,對關係戶、年紀大快退休員工要找一個適合的單位集中管理,減少對其他員工的負麵影響;第四崗位人員的配備,要盡量充足,要放棄之前的培養“全能型”工種思想,學的多就不“精”,就不能精準解決問題,所以要向“精、專”方向培訓員工,將員工培訓為某一方麵的專家,每個工種都有有數的“員工專家”支撐,企業運轉應該處於一種良性狀態;第五為了促進員工的自動自發學習成長,對每個工種實行評級製度,根據需要評定為一、二、三、四、五等N個級別,每個級別固定薪酬部分拉開至少300元/月的差距,刺激員工自發地提升自身技能,獲得更高一級的固定薪酬和榮譽,看得見、又明顯的將等級分開,可能產生較有效的作用;第六對那些工作能力強些,可能安排做的事多些,但是其他方麵沒有體現的員工,賦予項目部經理年底包紅包的形式給予獎勵,消除攀比之心。總之,要提高幹部員工的敬業愛崗精神和執行力,消除不積極因素,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是可以考慮的。
04.
讀《做最好的中層》有感
礦業公司 丁攀
學習了《做最好的中層》這本書,感受頗深。書中說到中層有三類:一流的中層,將自己當作棟梁,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主動擔起公司的重任;二流的中層,將自己當作夾心餅,被動地完成任務;三流的中層,處處埋怨,隻會發牢騷,最終一事無成。要想做領導信任的一流中層管理者,除了在政治上堅定,理論水平比較高,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頭腦清醒,旗幟鮮明,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外;領導經驗豐富,熟悉業務,工作有魄力,駕馭全局能力和處理複雜問題能力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充滿激情,勤奮務實,在幹部群眾中有較高威信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很欣賞書中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有智慧,請奉獻你的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請奉獻你的汗水……”。是的,智慧型的中層管理者是組織和領導最看重的、最需要的。過去書本學的很多東西已過時,對學習業務知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提高了自己持之以恒地學習新知識、新工藝的決心和信心,保證了工作效率。
對於一個公司來說,中層隻是其中一部分,一切都要按照公司的計劃走。所處位置的不同,決定一個人思考的角度不同,高層是從公司整個發展來考慮,是總體把握;而一個中層就具體分管一項,所考慮的角度更多的是從自身這個部門,是局部把握。兩者不可能在各個細節上永遠保持一致,在這個時候,就要求中層放棄自己的想法,接受高層的安排,就象我們要求員工必要時放棄個人利益來服從公司整體利益一樣。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而不是局部的利益最大。
能做到中層,都是很有才華的人,有才華的人多伴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正是這種個人風格使得我們的管理多姿多彩,生機勃勃。但世界上沒有完全的自由,因此在一個集體中的我們也不能完全按照個人意願和性格辦事。這就要求我們在一定範圍內要放棄自己的個性。大家熟知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裏,孫猴子法術高強,腳底也快(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裏),火眼鑫睛,按他的脾氣早就一路打殺過去或者一個筋鬥就到了。可是佛祖偏偏安排了一個四人的團隊,唐僧是領導,猴子就是中層,八戒和沙僧既是中層又是基層。猴子的快步伐令大家無法跟得上,對唐僧的話老是不聽(違背領導的命令),又不能跟唐僧好好溝通,導致唐僧念緊箍咒趕他走。這樣的團隊在前進的路上就老是磕磕絆絆,如果不是唐僧意誌堅定,目標明確和其更上一層的佛祖、菩薩的不斷協調,他們那個小團隊早就散夥了。澆灌智慧,主動創新,做解決問題的高手。約翰·洛克菲勒說:“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踏上已被成功人士踩爛的道路。”一流的中層不僅是傾注汗水,做工作的老黃牛,他更應澆灌智慧,塑造高績效思維,主動創新,做解決問題的高手。
一流的中層管理者不但是忠臣,更是能臣,他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塑造高績效思維,進而為企業創造最好的經濟效益。“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在製定任何決策、采取行動時,管理層必須把經濟績效放在首位。管理層隻能以所創造的經濟成果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權威”。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新時代,高績效越來越被組織和領導者所重視,是否能以最低的投入,換取最有效率的結果,將是衡量是否優秀的最根本標準。
如何才能超越你的優秀?答案隻有一個——將自己歸零!隻有將心態歸零,才能不斷進步。結合我們的項目研究,勘探技術在不斷進步,資料在不斷更新,油氣藏條件越趨複雜、隱蔽,新的問題隨時出現,如果僅光顧以前的優秀和成功,不歸零反省自己,不能跟上勘探開發的步伐,不能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是用老方法舊思路來研究解決新的問題和難點,自己隻會象一扁孤舟擱淺沙灘,項目研究沒有新的“亮點”,也注定失去優秀失去市場。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最好的中層,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忠於職守、上通下達、超越自我”。忠於職守是一名中層幹部最基本的一點,不隻忠於自己的職業,還要忠於自己所服務的企業;上通是指你要正確理解高層的意圖和公司的整體戰略,並且在公司戰略不可執行或者需要調整的時候,能夠與高層有效的溝通,對戰略進行調整。下達是指能夠正確的將公司的戰略轉變成可執行的計劃有效的傳遞給基層員工,並且能夠對計劃的執行過程進行有效的控製、管理,對基層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和培訓,通過激勵來提高員工的工作動力,通過培訓來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員工工作的楷模。最後還要不斷的超越自我,不斷的學習,勇於創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前的業績或是榮譽都是屬於過去。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公司的發展,以公司的成功拓展自己的事業。要以公司利益為重,在公司發展的前提下完成個人價值的實現。
05.
《狼性團隊》讀後感
礦業公司 徐明
讀了《狼性團隊》一書後使我深受深受啟發,狼是陸地動物中最凶殘的動物之一,就連老虎、獅子這樣的獸中之王都要對狼退避三舍,原因無它,就是害怕狼群這個團隊!通過對狼的性格及組織行為的研究,我從中總結出了打造“執行力團隊”的有益原則和啟示。
一、團隊意識
狼知道自己的力量弱小,和老虎、獅子等獸中之王比,狼比不過,甚至與野牛等獵物比,狼也自認實力不足。正是狼有自知明,知道單打獨鬥不行,所以他們選擇群居,選擇了團隊,從而也就成為了陸地動物世界中最可怕的終結者。一個優秀的企業也是如此,沒有團的合作,光靠個人能力是難以成功的。我們應該看到個體的力量太單薄,需要團結,需要合力,我們人也是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做到團隊工作的高效運行。
二、整體利益至上
在群狼中,當一隻狼嚎叫時,其他的狼都會響應,於是我們就聽到了此起彼伏的群狼的嚎叫,在這此起彼伏的嚎叫中,匯集了每一隻狼的聲音,這聲音就是在大聲宣告“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很強大,我們戰無不勝!”
狼在行進中經常采用單列式行進方式,就是一隻接一隻,頭狼的體力消耗最大,當頭狼累了時,它就讓道一邊,其身後的狼自然替補它的位置,而它就可跟在隊伍的最後,養精蓄銳,正是靠著每一狼的共同付出,才有了一隻誰見誰怕的團隊。
狼群中最健壯的狼在捕獵中總是衝在前麵,當他捕獲獵物後不是安然享用,而是將獵物留給後麵身體較弱的狼,自己在向下一個目標奔去。
這就是狼性,這就是狼的整體利益之上的精神,因為狼知道,隻有共同利益的實現,才有自我利益的實現。在企業中也是如此,我們總是說能者多勞,實際上能者就應當為這個團隊多做貢獻,要有奉獻精神,但是多勞的能者是否隻有付出沒有收獲呢?不是,多勞的能者是夥伴們的信任和支持。
在生產中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同事,在各方麵挺身而出,為企業的創效獻計獻策,有時可能有分配不均的現象,就需要我們整體利益之上的高尚品德,天長日久就會讓自己身上的優點閃光,進而得到器重,而這就是領導所必備的條件。因此,就能在團隊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他就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三、優勝劣汰,原則之上
狼會在小狼有獨立能力時堅決的離開它,讓它自己去闖,去適應自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有很多小狼失去生命,但是正因為這樣才能使優勝劣汰的狼群進化得更優秀。我認為,這是狼性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一個企業必須要進行優勝劣汰,必須使員工隊伍不斷進化,否則就會出現弱者淘汰強者的局麵。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員工的業務水平,能夠勝任所在的崗位要求,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使企業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狼性還讓我們看到,領導的注意力永遠都放在優秀員工的身上,而不是落後員工的身上,我們要不停的及時激勵那些優秀的、有上進心的員工,讓他們不斷成長,對於那些落後的員工,要進行再教育鼓勵他們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激勵所有的員工追求卓越,才能建立起一個人人比貢獻、人人比能力的良心競賽的企業文化。
四、目標明確,前仆後繼
我們團隊中的領導做到明確製定目標,並帶領團隊奮勇直前,一個團隊有了這樣的領導,有了這樣的精神,那麽這個團隊一定能成為戰無不勝的優秀團隊,因此企業要時刻讓所有的員工知道企業的使命,知道奮鬥的目標,並將這一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各級領導要身先士卒,帶領團隊奮勇直前,百折不撓。
綜上所述,我從狼的性格及組織行為中總結出了狼成為終結者的原因,一個企業能夠人人樹立團隊意識,樹立整體利益之上的觀念,建立嚴格的淘汰機製,從最高領導到每一位員工都明確了各自的目標並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就一定能打造出令人敬佩、令人膽寒的執行力團隊。
06.
《煤礦工人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指南采煤專篇》
讀書心得
礦業公司 鮑凱
2018年乐橙手机客户端黨委號召中層管理幹部每季度讀一本書,提高管理幹部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一季度讀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後對我個人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的感觸,我總覺得書不能讀完就放到書桌上睡大覺,應該將感悟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把認知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統一起來,用理論指導現場實踐,用積累的現場實踐升華理論。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安全、技術業務管理水平,於是我拿起《煤礦工人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指南采煤專篇》這本書分專業、分崗位、分工種去研讀。
《煤礦工人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指南采煤專篇》是由中國煤炭工業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組織編製。全書主要內容為煤礦采煤專業各工種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涉及采煤機司機、刮板運輸機司機、轉載機破碎機司機等30個采煤工種。詳細講解每個工種上崗條件、安全規定、操作準備、操作順序、正常操作、收尾工作各道工序。
全國95%的煤礦為井工開采,作業條件都十分艱苦、複雜、工種、崗位繁多,不同程度的地受到水、火、瓦斯、煤塵、地壓、地溫、地質災害的威脅,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拿我們灣圖溝煤礦為例,礦井煤層垂直埋深362米,我們回采的綜采工作麵順槽地壓大、上隅角瓦斯高、煤層起伏變化采空區湧水大、煤塵具有爆炸性、自燃發火期1個月,井下斷層構造多,這些因素給我們的安全生產帶來極大安全威脅。
灣圖溝煤礦年產300萬噸的綜采工作麵,裝備了國內新裝備、新工藝、新技術,設備眾多、工藝先進,但地質條件又是鄂爾多斯周邊極其複雜的礦井之一,複雜的施工環境如何搞好安全生產成為區隊管理人員麵對的首要問題,搞綜煤礦綜采安全生產管理有一套行之有效規範、完善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得激起學習的欲望讓每名工人都愛學、熱學。於是我讀完這本《煤礦工人安全技術措施規程指南采煤專篇》後利用召開班前會、學習日的時間分工種、崗位向全體員工講解。
通過對員工的逐項講解,員工掌握了應知、應會、規範化的綜采操作技術標準,班前講標準、現場指導技術練兵,進一步的提高了我們綜采一隊員工的操作水平,實現了操作技術標準化和規範化,保證了綜采工作麵安全生產正常運行,較少設備故障、誤時的發生概率,提高了工作麵工程質量,杜絕了違章作業,避免人身、設備、財產的損失。通過推行標煤礦工人安全安全技術操作規範加上現場的技術練兵綜采一隊“三違”事故大幅度降低,誤操作誤產事件不斷減少,安全狀況保持穩定,效率不斷提高。
讀書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學以致用,我通過學習知行合一聯係到自己的工作實際,不斷去“悟”。用在書籍中學到的知識去幫助自己提高、幫助自己所服務的團隊提高,用積極的心態工作、成長。
07.
學習《證券投資基金》心得
管理公司 董曉峰
前段時間進行基金從業考試,當看到證券投資基金這本書時感悟頗深,增加了我對投資的了解和體會,懂得了投資必須要有一定的證券知識,任何投資行為均需要有風險控製及投資分析,於是就這些方麵的心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一、風險控製
投資和行軍打仗的道理一樣,需要認清隱藏在順境背後的風險。根據市場經濟環境要掌握好以下幾種風險控製原則:
一要控製資金投入比例,證券類投資最適合的初始資金投入比例為30%。
二要適可而止的投資原則,在市場整體趨勢向好之際,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忘記了風險而隨意加倉。
三要分散投資,規避市場非係統性風險。
四要克服暴利思維,總是希望短期內資產快速增值,願望雖然是好的,但追漲殺跌地結果卻是所獲無幾。
二、做好投資分析探究虧損根源
虧損永遠跟隨投資人,具體是什麽原因造成虧損呢?
(一)貪婪
1、投入資金體量的貪婪,單次大資金投資單個金融資產;
2、買入時機的貪婪,在對形式沒有經過充分分析和嚴判的情況下,或者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突然臨時性地未作周密權衡大量買入;
3、賣出時的貪婪,在獲利後不注意回吐,滿腦子賺大錢,該賣出時不賣出。
(二)恐懼
1、套牢後的心理壓力,在熊市中捂籌,損失越捂越大。
2、割肉後的心理壓力,割肉之後,自己的資金變少了,常常給投資者的心理上產生一係列壓力,這種壓力一旦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投資行為上的恐懼。
3、環境氣氛的壓力,有些投資者,天生就容易為外來的因素所影響,如周圍的投資者常常是套牢和虧損,就認為做投資風險很大,可以投的時候不敢投,這種環境所造成的壓力,也常常是投資者產生恐懼的重要原因。
(三)人性的弱點
貪婪和恐懼是一種急於求成的心理和懷疑自我的表現,這都是人性的弱點,不少投資者在投資中成為虧家,卻始終不明白自己為什麽會輸,或者輸了卻不明白輸在什麽地方。所以,一定要做好投資分析,在分析中不斷成長。
綜上,這次學習收獲不小,讓我認識到在投資中該從哪些方麵看問題,該怎樣克服自己的缺點。提高自身素質,培育良好心態,增加對事情的分析、對投資的遠見,猶如做人做事一樣,當以一種好的心態努力去做一件事時,總會有所收獲的。
08.
情大?法大?
東義置業公司 劉成強
自古及今,無論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一個企業、經營一個家庭,都繞不開兩個字:情與法。到底是法不容情,還是情大於法,孰是孰非,難於說清。
前幾年在電視上看了一部電視劇《法不容情》,感觸挺深。的確,在治國理政方麵應該是法大於情,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國家,如果國人不遵守法律、敬畏法律,這個國家就離動亂不遠,離戰火不遠、離亡國不遠了。當前的反腐風暴就詮釋了依法治國的道理。
國家層麵如此,小到治理一個企業也如此。有多少企業輝煌一時,但隨著企業內部製度不健全,職工遵章守紀的思想淡薄,有令不行,有章不遵,最終導致企業破產,企業的破產會使員工下崗,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別的企業不說,我集團的發展經曆也說明了這點。亙古以來,我們古老的國度把親情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親人情、同學情、戰友情、同事情、朋友情、上下級情等等無不影響著我們。無論我們在何方,無論我們在幹啥,這些情無不左右著我們。情商高,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共有特點。當然,我們的社會是一個親情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幫互愛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這個互幫互愛影響到了一個企業的正常經營,那就不正常了。
從李總前段時間親自撰寫的一篇文章【農貿公司清算沉思】中,我們看清了我們企業在發展中、在決策中、在執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有章不依,有法不循,視公司製度為兒戲,顧及親情、朋情等這情那情,把公司製度、公司章程拋在腦後,這樣下去企業焉有不敗之理。
在過去經營企業中,領導人說:工作中要減少親情增加工作情。話說起來簡單,但現實執行中難,親人的一句話、朋友的一頓飯、領導的一個電話都可能使原本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使原本按章處理的事情不了了之,喪失了製度的公正性、平等性。
現實生活中不是要法不要情,其實質就是你如何把握這兩者之間的度,這個度你掌握好了他可以使你的事業升溫;掌握失敗,可能會使你的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破產。人活在世,離不開情,否則這個世界將是冰涼涼的世界。
因此,並不是法不容情,而是要依法治企,以情助企,法治為先。一個企業沒有一個好的遊戲規則不能稱其為企業,有了好的遊戲規則不遵守等於廢紙一張。天時+地利+人和+鐵的規章製度才等於成功。
知恥而後勇,敢於承認錯誤,勇於糾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謹以此與大家共勉!
09.
讀《思路決定出路》有感
大中源紙業公司 陳建民
最近這段時間,我讀了《思路決定出路》這本書,我的感悟是:一本書即便不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但總會對他人產生許多影響,不管是對過去的反思,是對現在的思考,還是對未來的設想,正如書中所說,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思路。
書中的作者對人生的思索,對心態的解釋,對人脈關係的理解,對養成教育的支持等多途徑的分析,說明了思路的重要性。
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思路,人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多一個思路,多一條出路,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前途,這本書講明了一個普遍道理,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在思想上尋找突破,以新思想,新思維去麵對不斷發展的事物本身,這是我讀《思路決定出路》這本書的兩點體會我不是一個較真的人,卻在此刻沒辦法讓自己從一種執著裏走出來。腦子裏總是在想一件事,又或者是很多件事,然後想了又想,想了又想,似乎能理解,又似乎完全理解不了,我知道,這種狀態容易讓人陷入漩渦,可是我能做的隻能是沉默,我隻能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現一種冷靜。我改變不了環境,改變不了別人,改變不了太多東西,所以,我隻能盡量的來改變自己。這世界原本就是這樣,太多的事情無能為力,太多的事情無法預知,要麽,我們選擇適應環境,要麽我們選擇改變環境。世上的很多事,很多物,我們常常執著於自己的判斷,常常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狀態,這就仿佛走入了迷宮一般,尋不得出路。其實,有時候,隻需要轉個身,換個角度,就能看到出路。
一個善於開拓新思路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發現機會和勇於開拓創新的人。能夠努力尋找好的思路的人,比隻會埋頭苦幹,不善於思考的人更能獲得成功。書中最經典的幾句是:
思路決定出路,方向決定人生。
想法決定做法,方法決定效果。
腦袋決定口袋,觀念決定貧富。
角度決定深度,高度決定廣度。
態度決定行動,力度決定速度。
格局決定布局,布局決定結局。
10.
不要斤斤計較
煤貿公司 宋敏
有句話說:“給人惡,他會把它刻在大理石上;給人善,他會把它刻在塵土上。”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是說人本能容易記惡忘善,讀到這句話,感觸特別深,回想到自己,好像也是這樣,別人給的恩情,沒多長時間就淡忘了,但別人給的委屈或傷害,可能會記得很久,不能釋懷。
人與人之間的真正需要的,其實隻有理解、依賴、誠實與和平相處而已,而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人際關係圓融、心境平和,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曾經有段時間特別想辭職,每天看見領導就特別心煩,幹工作也是心有不甘,甚至都不願意多看一眼,多說一句話。是因為工作多嗎,是有點多;是因為工作累嗎,是有點累;還是因為工資少嗎,錢是不太多;感覺那些問題都能克服,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是因為日積月累的不滿、計較和委屈,是因為不舒心,是因為心累了所以煩了。一直以來,以為自己是個善良的人,隨我的父母,不偷不搶,不占別人的,本著吃虧是福是理念,但是現實很骨感,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不易。我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會計較會比較會自私,所以才會累,一個懂得寬恕的人,當別人犯錯的時候,他能夠觀看、等待,盡可能不武斷,不流一滴血,就可避免衝突,不說最後一句話,則可結束紛爭,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看得開;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忍得住。一般人還是“看得開,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的居多。因此每一次麵對困難時,都不要計較,當成是一次學習,戰勝困難就是抓住了一次機遇,人生也就是在一次次機遇中前進。